历经近十年市场检验后,“分期免息”已经成为年轻消费者与平台商家“共赢”的消费方式。
10月21日晚8点,2024年的天猫双11第一波销售开始支付尾款,不少消费者已经发现,支持花呗分期免息的商家、商家、分期数量均持续增加,从而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低门槛与更灵活的消费模式。
“高期免息”成为今年双11新亮点
从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,今年的免息分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:
第一,今年双11第一波销售期间,支持消费者通过花呗进行分期免息的商家数量,较去年同期增长17%;
第二,在分期免息的期数方面,不少商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“高期次”的选择,今年支持12期、24期免息的商品数量,均同比提升超过20%;
第三,分期免息的商品种类覆盖更广,家电、数码、家具、手机、运动、户外装备等品类,众多爆款商品都提供了12期分期免息的福利。各行业品牌商支持分期免息的意愿度高,不少都愿意提供高期数免息。过去一年,天猫上有超过5000家官方旗舰店支持过24期分期免息,覆盖3C数码、家电、电动车、其他消费品等众多品类。
花呗分期免息为商家提供新销售逻辑
据悉,花呗分期免息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分期免息产品,已经有近十年的历史,苹果是最早开始支持花呗分期免息的品牌之一。早在2015年9月,天猫Apple Store 官方旗舰店开始支持花呗,并长期为消费者提供花呗分期免息购机的优惠。而如今,“24期分期免息”早已经成为各大手机厂商必备的新发机型销售利器。小米、荣耀、OPPO、vivo、苹果等手机品牌在发新期间,都支持过花呗24期分期免息。
平台商家成为最早认识到“分期免息”带来价值的群体之一。蚂蚁集团分期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已累计超500万商家通过使用分期免息促进销售额增长。艾瑞咨询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商家的选择。调查数据显示,近7成商家表示提供分期免息服务后,销售额明显提升。其中商家提供免息分期重点补贴产品销量平均提升30%,分期免息带动店铺的销量,平均提升 15%。
蚂蚁集团分期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,花呗将分期免息功能向商家开放,商家可以自主设置其数字经营后台,根据销售节奏选择贴息等营销工具。不仅如此,花呗分期已经在金融工具的基础上,逐渐升级为助力商家增长的综合性解决方案,针对销售链路中的三大关键环节,帮助商家促转化、促增长、提单价。
此外,上述人士还透露,花呗分期正在探索整合支付宝直播、花呗频道和小程序等线上流量资源,在提供订制化金融服务之外,为品牌开辟“发新阵地”。这并不是单纯的“流量漫灌”,而是将花呗背后的数智化能力和强大算力应用在商业场景中,将新品推送给转化率最高的人群。
花呗分期免息成年轻人“消费福利”
除了获得商家的青睐之外,在近十年间,年轻群体消费者也逐渐认可了这一消费金融新方式。
上述负责人透露,花呗分期免息能降低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门槛,已经成为消费者青睐的“消费福利”。
艾瑞咨询2023年发布的《分期免息工具价值研究白皮书》调研显示,使用过分期免息的消费者,超9成认为是省钱工具,超6成即便当下可以全额付款,也更倾向于选择分期免息的方式消费。
调研显示,这在消费者购买手机、家电、家具等大额商品时,表现得更为突出,消费者的理由是,避免资金短时间被过度占用,安排能够更从容,“能免息的期数越多越好”。
有消费者表示,选择分期买苹果手机,“不是一次性付不起”,而是分摊到24个月付款,暂时不用的资金放到余额宝,收益也有150-200元,相当于不用自己花钱,就把新手机的充电宝、手机壳、保护膜等全套配件管上了,“这个羊毛我一定要薅到”。
花呗分期免息成商家增长“助推器”
在存量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,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商家,通过应用花呗分期免息工具,感受到了对人群转化、提升客单、拉动增长的助力效果。
以苹果为例,今年9月,苹果最新iPhone16系列发布,苹果天猫期舰店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花呗24期分期免息。在这一福利政策带动下,iPhone 16 Pro Max在预购开始后的瞬间即告首批售罄,特别是沙漠金版本,天猫连夜追加补货,1小时内多达15次。首发期,据相关人士透露,同比上一代,iPhone16成交依然保持双位数增长。
同样,荣耀商城业务部部长何金秋也透露,荣耀Magic 6 系列在花呗频道发新,跟之前的系列相比,UV增加30%,但销量和GMV分别增长了400%和500%,“这一组数据说明,良好的运营并非只靠堆砌流量,而是提高了人群转化率,与此同时,销售金额的增长大于销量的增长,意味着,我的客单价在提升,这是我们认为与花呗分期合作最大的收获。”
杭州口腔医院联合花呗分期,上线升级消费医疗实时场景额度解决方案,通过行业商家专属额度,帮助消费者将高额的医疗费用分摊到多个月份进行支付,从而降低了单次支付的压力,有效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,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,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。
通策医疗副总经理白杨表示,“分期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,还能增强消费者对口腔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接受度。”